首页 > 新闻资讯 > >正文

揭秘!象山县署的建立,与它有关……

来源:凤凰网2023-04-11 09:07:06

旧时象山县署东有东澄河,西有西澄河。现在,县政府东、西两侧分别有两个池塘,并留下东澄河路、西澄河路两个路名。这些残留的遗迹,还依稀保存着人们对历史的一些记忆。

东澄河、西澄河始于何处?

它和象山县署有什么关系?


(相关资料图)

要回答这个问题,必须确定象山县署始建于何时、何地才能理解东澄河、西澄河历史功能和它的文化内涵。

乾隆《象山县志》中的“县署图”

(包含东澄河西澄河图)

通过考证,今象山人民政府驻地,即为唐代立县时的县址,历千年而未易,为国内罕见,历史奇迹。要善为珍惜,倍加保护。其理由如下:

从地理角度看,附合唐监察御史崔皎所奏:“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”的位置。唐时,此处正是宁海县东界的海曲,即一个海湾,是一个足以控制全县行政的中心地域,有腹地,有发展余地,从1300年后的今天来看,仍然是一个最合理的地方,很有前瞻性。

从彭姥村名看,唐时彭姥村已不同于秦汉时代彭姥村,即它不局限于丹城西门彭姥岭一隅,整个村庄沿“象山”南麓呈由西向东狭长型布局。唐立县时,有五乡。其中应真乡、保德乡二乡分布在蓬莱山南麓至今陈山渡口间,人口在一千户以上。宋嘉祐八年(1063)象山县令林旦《应真亭》有诗注云:“予酌透瓶泉,得《石井栏记》,即大中时应真乡,因以名之。”从考古学看,今丹城罐头厂有汉代墓砖,丹山南麓发现东汉墓葬,东塘山有战国墓葬。东塘山下东塘始筑于汉代,所以县署立于象鼻山之南麓,是很合适的。

从历代县志记载来看,县署从立县始就设于此处。乾道《四明图经》载:“县有一山,屹如象形,县控此山因之名之。”古人以“象山”为一县之主山和祖山。县署设在象鼻山之前,起到“县控此山”的作用。嘉靖《象山县志》明确指出:“象山南麓七十步为县治。”康熙《象山县志》明确指出:“象山南麓七十步为县治。”康熙《象山县志》“公署”条明确指出:“县署象山南麓,建自唐神龙二年,御史崔皎奏请建治于彭姥村。”唐时象山发生裘甫起义,有“兵围象山”之记载,无城何以言围?唐《蓬莱观碑》云:“神龙之初,县肇名创城。”可见唐时象山已有土城,此“土城”实际上就是象山县署的土围墙。

从堪舆家角度看,旧时象山县署并不是随便选择的。嘉靖《象山县志》说:“山南麓七十步为县治,筑基为龟形,取象逢龟则止之意。”张肇扬《东西澄河记》云:“沿东西有二澄河,源出象山,经九曲溪、玉带溪入大河。环绕仓廪,居民鳞次,所系甚巨,不独如行家云云也。而行家之说,则亦有之,‘龟以止象,河以养龟’。”由此可知,东、西澄河原来可能是象鼻山东西两侧两支小溪流,县署在两小溪流之间,形成了一个龟状地基。二支溪流旧时又汇合在县署大门前九曲溪,从县前街而下,流至东西大街玉带溪,东流至史家浃,穿南水门入大河。古人“河以养龟”是风水学观点,给它加上神秘色彩。东、西澄河实际上是县署护城河,起到保护和防御作用。

综上所述,它是唐宋的建筑遗址,也是城市水利遗址,是一个实物见证,对于象山城市水系建设极具参考价值,也有文物价值,值得今人保护和珍重,切不可以随意填埋、改造和堵塞。

来源:象山发布

标签:

下一篇:
上一篇: